08

咸宁高新区 向新而行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2024年12月23日

咸宁高新区跻身全国百强高新区。

咸宁高新区门楼。

南玻厂区。

饮料生产线。

位于汤逊湖畔的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内,咸宁高新区累计吸引24个科技型项目入驻。

今年前三季度,咸宁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在咸宁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1.5%,占总投资比重56.2%……

作为地区经济建设主战场、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咸宁高新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奋楫逐浪,向新而行。咸宁高新区2020年跻身全国百强高新区,2023年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首批省级人才基地,目前正奋力打造食品饮料、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争取早日冲进全国高新区五十强。

突出产业核心地位

加快实现更好发展

今年7月,中国红牛湖北生产基地第200亿罐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在咸宁高新区下线。

该生产基地由华彬集团投资建设,与咸宁高新区同频共振:2006年7月,高新区成立之初项目投产,第1罐红牛饮料下线;2017年9月,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半年后,第100亿罐红牛饮料下线;今年,华彬集团继续投资1.3亿元开建桂花深加工生产基地,即将投产。

咸宁高新区金桂路、贺胜路交会处,一座现代化大型厂房拔地而起。紧邻厂房的是生态景观,悬空步道连接工厂与游园。

这是元气森林咸宁工厂。短短几年,元气森林已在咸宁成立两家公司——元气森林(湖北)饮料有限公司和元卓(咸宁)包装有限公司,总投资逾12亿元,年产值近8亿元。

今年以来,咸宁高新区更加突出产业核心地位,以现代供应链体系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突破性发展食品饮料、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筑牢“压舱石”。

红牛、奥瑞金、今麦郎、元气森林、安利……得益于丰富的水资源和绿色生态环境,食品饮料拔节生长为支柱产业,集聚饮料品牌400多个,年产饮料超过70亿罐,产业链规上企业31家,2023年营收148亿元,世界级饮料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在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团队帮助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三环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攻克汽车转向器“异响问题”,瞄向新赛道。

“下一步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公司现有新能源配套份额15%,技术难点攻关之后,我们有信心突破40%。”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金士达医疗(咸宁)有限公司之前主要生产医用敷料产品,出口欧美、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疫情期间,金士达大量生产口罩和防护服,迎来爆发式发展。疫情之后,一次性口罩、防护服等需求回归常态。金士达果断转型,核心产品从“医用”转向“日用”,新品牌“蓬松生活”强势崛起,已摆脱“口罩依赖”。

近年来,咸宁高新区依托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和智能化改造,赋能传统产业释放新质生产力。南玻玻璃、金田轮胎等企业突破行业发展瓶颈,迎来新一轮产值增长。

新兴产业打造“新引擎”。

今年年初,咸宁高新区通宇卫星通信产业园项目开工。“通宇通讯在卫星产业链前端有成熟的产品、稳定的订单,争取早日投产、早日见效。”通宇通讯副总裁周松表示。

该项目主要建设卫星通信、毫米波、包装及相关配套产业链。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0亿元。据悉,卫星产业链技术是全球前沿技术,该项目无异于在南鄂大地“放了卫星”,必将成为当地新兴产业“新引擎”。

链接创新资源

前瞻布局更多未来产业

11月15日,咸宁第七届“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落幕,武汉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臣带领的项目团队获得二等奖,与咸宁高新区现场签订意向落户协议。

产业兴区,创新强区。近年来,咸宁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频出新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器”。先后引进启迪之星、光谷南科技城,2家孵化器成功跻身“国家级”,实现咸宁“国”字号孵化器“零”的突破。另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相关在孵企业176家。

打造产业赋能“加速器”。每年列入预算3000万元,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食品饮料、新材料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部实体化运营。近两年,湖北香城智能机电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服务20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109个,开发新产品37项。

打造集群发展“稳定器”。先后成立五大产业联盟,支持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建成省级科研平台32家,智能机电、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仅靠自己的力量还不够。2023年7月,咸宁设在光谷的离岸科创园开园运营,以“科创飞地”形式,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新创业。

湖北小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武汉瞪羚企业,研发机构落户离岸科创园,生产基地搬到咸宁高新区,租赁厂房、新购设备,去年11月投产,年产智能售货柜2万台左右。

同样通过离岸科创园引进的,还有武汉因泰莱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1亿元在咸宁高新区建设增材制造生产基地,今年8月投产,首批3D打印机已交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咸宁高新区依托离岸科创园,累计吸引24个科技型项目入驻,源源不断链接创新资源,前瞻布局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新赛道,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2024年8月,咸宁高新区发布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奖补实施细则,对提前报备且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规模以上、规模以下分别给予每家一次性奖励20万元、15万元。对获批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的,按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驼鹿4类,分别给予每家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50万元。对获批湖北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每家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人才,是第一资源。咸宁高新区积极组织实施“5111人才强区计划”,入选湖北省首批人才基地,近三年引进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1名、博士300余名,创新实施“科技副总”“院士专家咸宁行”“博士服务团”等人才引进措施,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营商环境评价

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11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咸宁分行向湖北宝仕康药业有限公司发放200万元“园区联合贷”。这是通过省金融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线上撮合,成功放款的首个融资案例。

宝仕康药业年产值约4000万元,产品主要出口,第四季度是企业生产旺季,流动资金压力增大,这笔贷款帮其解了燃眉之急。

“园区联合贷”是由省科担公司、咸宁高新区等联合开发的科技金融产品,通过借力省级优质资源,搭建新的金融服务平台。

“我们每年拿出可用财力70%以上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新品研发和人才引进。率先建立从产品研发、工艺流程到知识产权、运输物流等‘一站式’服务体系,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今年3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咸宁高新区主要负责人介绍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做法。

在审批服务上,大力推行“先建后验”“验收即登记”“水电气网八联办”等一站式服务,1个工作日核发所需证照,4个工作日完成项目验收,让企业办事更舒心。

在政策服务上,建立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应享尽享”机制,奖补资金3个工作日直达企业账户;企业家拿起手机即可匹配适用政策、享受“定制服务”、得到最多优惠,真正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近年来,咸宁高新区始终坚持“无事不扰,有呼必应”,尊商、重商、爱商、护商,营商环境评价稳居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梯队。

问需于企,畅通市场主体反映营商环境问题和诉求的“新渠道”。线上打造四大诉求反映渠道,线下网格化联系企业,常态化开展“早茶汇”、创新设立“企业会客厅”,现场解决企业诉求,全程跟踪督办。今年以来,已收集涉企问题147个,解决问题142个,办结率96.6%。

问政于企,架设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沟通互动的“新桥梁”。咸宁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全员帮代办服务体系,把“办公桌”搬进项目工地、厂房车间,推动工业项目帮办代办预约服务上线“鄂汇办”,企业网上申报后,由代办专员帮办代办。

问计于企,开拓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路径”。咸宁高新区借鉴安徽亳州对古井产业园灌装生产车间消防遗留问题验收处理方法,成功解决黄鹤楼酒业生产车间消防验收无法通过的难题。多管齐下、横纵发力、纵深推进,一个个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一个个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咸宁高新区出台系列“硬举措”,做优发展“软环境”,在去年全省21家国家级开发区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六。

策划:咸宁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撰文:罗奇 庆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