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诗性作家废名:我懂人类的寂寞 2024年12月07日

□ 刘鸣鸣

二十年前读废名的小说《桥》,有种无法言说的东西在心中挥之不去。是那种既迷人,又晦涩,如触手可及的田园自然一般亲切,又像梦境一样朦胧迷离。他说《桥》是历经十年写成的,《红楼梦》也是曹雪芹历经十年写成的。两者的文学价值当然没有可比性,但《桥》这一本薄薄的书因其独特的风格和耐人寻味的文字之美,在今天看来也是前卫与别致的。

废名原名冯文炳,出生于湖北黄梅,就是六祖慧能修行得道的地方。废名只是他的笔名。这个笔名是充满禅意的,意思是不要名字,废掉名字,这体现了他散淡的人生态度。年轻时的废名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是著名作家周作人的弟子。在北大读书期间,开始发表小说与诗作,并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历放在文学事业上面”。代表作有《桥》《竹林的故事》《莫须有先生传》等。毕业后的废名曾任教于北大中国文学系,也曾与好友共同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抗日期间,废名回到自己的家乡黄梅县,做了一名小学教师,过起了隐逸避世的生活,并致力于对佛法的研究,写就《阿赖耶识论》。

废名的小说或散文都有明显的诗化特点,如小说《桥》中“冬天,万寿宫连草也没有了,风是特别起的,小林放了学一个人进来看铃。他立在殿前的石台上,用他那双黑黑的眼睛望着它响。他并没有出声的,但他仿佛是对着全世界讲话,不知道自己是在倾听了”。“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越来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仁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在这里,草“吞着阳光绿”,而且还在“闪跳”“唧咕”,这就不是一般的写法,不但如此,草地还“越看越深”,因而比之于姐姐眼睛里的瞳仁,又因而比之于一口塘,这就更传神地写出了草地的深与密。在《〈泪与笑〉序》中,他写道:“古人词多有伤春的佳句,致慨于春去之无可奈何,我们读了为之爱好,但那到底是诗人的善感,过了春天就有夏天,花开便要花落,原是一定的事,在日常过日子上,若说有美趣都是美趣,我们可以‘随时爱景光’,这就是说我是不大有伤感的人。”对于自然的春暮花落并不大有伤感的人来说,对于人的一去不复返却如此的黯然神伤。废名对于自己的写作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来说,我分明受到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

而他终究还是在写人生,写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归于一种观念层面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尽管他的选择,他的处理,他的角度与众不同,他笔下的人生经过了压缩、稀释、超脱、诗化,但仍有其丰富、深刻的意境和内容。例如《桥》之《洲》里写城外河边妇女洗衣,“生长在城里而又嫁在城里者,有她孩子的足迹,也就有她做母亲的足迹。”《桥》之《芭茅》里写一群小孩子到“家家坟”找名字,找到与自己同姓的名字就高兴,否则就泄气,他们以为那石碑上刻的都是死人的名字,其实那是“敬立”石碑者的名字。在《桥》之《送路灯》里,史家奶奶对于人死了何以要投土地庙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土地神等于地保,死者离开这边到那边去,首先要向他登记一下,小林对此的反应是:“死了还要写自己的名字,那是多么可怜的事!”而三哑叔则说:死人,漆黑的,不知往哪里走,所以他到村庙里歇一歇,叫土地菩萨引他去。三种人,三种不同的解释和心理,写得很传神,很耐人寻味。在《桥》之《碑》里,小林在空旷之野幸遇一位和尚,经过谈话,知道这和尚住关帝庙,于是问他关公的青龙偃月刀落到什么人手上去了,和尚笑道:“青龙偃月刀曾经落在我手上,你信吗?”原来和尚曾是戏子,会扮关云长,最后流落关帝庙做和尚……如此等等,都是写了长长的、流不尽的人生,其中甚至有戏剧性的情节,只是被作家作了“淡化”“意向化”的处理,终于成了诗和画。

从本质上讲,他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也很现代化。诗人痖弦说,废名的诗即使以今天最前卫的眼光来批阅,仍是第一流的,仍是最现代的。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是《妆台》,作者突发奇想,梦见自己成为镜子。先是沉到海里,又放到了女郎的妆台上——

因为梦里梦见我是个镜子,

沉到海里他将也是个镜子,

一位女郎拾去,

她将放上她的妆台。

因为此地是妆台,

不可有悲哀。

诗里说的“不可有悲哀”本意是说女子照镜子的时候是不可以哭的,哭就不好看了。但诗就是这样神奇,它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普遍性的悲哀。

还有这首《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据他自己说,这首诗是在北京护国寺的街上吟成的,汽车的动和邮筒的不动,让他如禅定一般进入一种恍惚,于是唤起广大的寂寞,从物的寂寞到人的寂寞。悲哀也好,寂寞也罢,都直指生命的本质——虚无,也就是佛法中所说的空性。

看见人类的寂寞并感受到普遍的悲哀,这类似于佛祖的悲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