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蹚出山区县耕地保护的竹山路子 2024年12月05日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后的文峰乡轻土坪村田园如画。

耕地流出整改后,宝丰镇喻家塔村恢复耕地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

麻家渡镇刘家河村高标准农田整治后山村如画。

麻家渡镇杨家河撂荒耕地复耕后呈现山青房靓稻香美景。

擂鼓镇西河村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后走“农文旅研学”结合之路,带动农副产品变现增收。

麻家渡镇田园美景。

初冬时节,行走在秦巴腹地竹山县田间地头,处处有着农民忙碌的身影,给小麦、油菜等作物松土、间苗、浇水、施肥,盼望着明年粮油能有好收成。

竹山县位于秦巴腹地,总人口45万,版图面积3586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耕地资源稀缺,多分布在山地丘陵与沟壑之间,地块零散,且陡坡地占比较高,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多分布在中西部乡镇。2023年底,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显示,全县实有耕地面积为40.5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2万亩,旱地面积31.3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

竹山作为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核心水源地,如何保生态,保“饭碗”,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送”重任,竹山县委书记汪正义给出的答案是:“先后对全县16万亩集中连片的中低产田地进行提质改造,对2100多个老旧村庄集并整治,对改变耕地用途和撂荒地进行彻底整改,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变农业生态,维持全县耕地面积动态平衡。2023年底,竹山实有耕地面积为40.58万亩,与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40.27万亩相比,多出3000亩。”

增减挂钩 全域整治添耕地

11月20日,竹山县文峰乡轻土坪村全域整治项目区大田里,油菜长得葱葱郁郁,棵棵蔸粗株壮。“这400亩是育种油菜,只有好田、肥田才有资格育种。”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平整良田,轻土坪村党支部书记王仁根感慨万千:“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735亩,因山洪频发,洪水带走了地势高地块里的活土层,淤塞到地势低的田块,这样,地势高的地块因土壤严重流失成了薄壳地,地势低的地块却因排水不畅成了‘烂泥湖’,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通过全域国土整治,通盘考量‘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疏通水系、小田并大田、完善排灌等基础设施,粮食单产量都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其中,油菜每亩提升100斤,苞谷提升300斤,水稻亩产提升500斤。”

地处深山的轻土坪村,属霍河水库库区,三面环水,耕地零散,因自然条件差,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借助湖北地矿投资集团等社会资本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该村不仅新增了耕地,还配套了灌溉设施,让昔日的低产地变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

“通过提高项目区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完善农田保护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助力当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文峰乡党委副书记柏松说:“仅这一个项目,就增加了200多亩增减挂钩指标。”

轻土坪村只是竹山县实施“增减挂钩”和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竹山县采取“国家扶持+社会资本投入+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以乡镇为基础单元,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因地制宜开展田水路林村矿综合整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建成了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在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中,竹山坚持把新增耕地作为刚性任务,对废弃工矿用地、空心村等进行复垦,确保项目区内新增耕地面积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5%。同时,竹山县还建立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机制,落实“谁整治、谁负责,谁使用、谁管护”的责任机制,确保新增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竹山县共实施“增减挂钩”项目17个,建设规模2.28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13万亩。

因地制宜 让撂荒地变良田

10月18日,在潘口乡潘口河村经整改过的耕地里,油菜苗长得绿油油,农民正忙着清理杂草。“这里曾经杂树杂草遍地,我一直在与农户联系,确保重新种上油菜!”潘口乡潘口河村党支部书记喻斌说道。

“撂荒地整改不仅保护了耕地资源,还带来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潘口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潘口乡已完成图斑整改161亩,已全部复耕复种。

在竹山广大农村,青壮年常年务工在外,留守村头的多半是六七十岁的体力不支的老人,种地出现“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情况,导致部分偏远坡耕地季节性撂荒或常年撂荒。为此,竹山县出台了鼓励农民复耕复种的优惠政策,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出台产业发展奖补措施,推动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同时,竹山县还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推动撂荒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2017年秋汛,鼓锣河涨水将擂鼓镇董家沟村近百亩河滩消落地冲毁,竹山县自然资源部门通过“旱改水”对撂荒地实施工程整治后,变成了机耕机收的高标准农田。村党支部书记黄杨新牵头成立了众口农业种植合作社,以500元/亩·年的价格从农民手上把整好的耕地流转过来,种植水稻和油菜等作物,实现了“田地有人种,合作社有产业,社员有收益”合作共赢的局面。

擂鼓镇枣园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阳光透过保温膜洒进蔬菜大棚,放眼望去,满眼绿意盎然,菜农们正忙着为豇豆藤蔓搭架吊绳,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据悉,枣园村在荒地上建起蔬菜基地,种植有豇豆、空心菜、秋葵、白菜、辣椒、黄瓜、西红柿等绿色蔬菜。

据了解,为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该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自然资源、农业、林业、水务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先后印发《竹山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竹山县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乡镇耕地保护责任,构建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形成“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模式。据统计,自去年以来,竹山县共整治撂荒地和改变耕地用途问题整改土地3万余亩,发展特色产业2万余亩,带动农民增收达数千万元。

提质增效 粮田必须是良田

“以前,这里都是‘望天田’,只种一季,且收成差。现在好了,通过实施旱改水,我们村200多亩‘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粮食产量提高了,抛荒地没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竹山县深河乡两道村党支部书记雷国锋说。

为了支持改造后的农田机械化,村民李凤主动腾出了自家的地来修机耕路,村民雷国印积极投工、投料支持建设灌溉系统……

山区农民不愿意种粮,根子在于比较效益太低。要防止山区“耕地非农化、良田非粮化”,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种粮效益。

在竹坪乡安河口村看到,茶园基地里套种的玉米丰收后,秋季又套种了蔬菜。安河口村干部刘奎介绍,茶叶为多年生经济作物,田间除草管护成本高。每年在春茶采罢后,茶农们利用茶树行间距间的闲地套种玉米、黄豆等短期作物,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防治病虫害,减少茶园管护成本。等农作物收获后,秸秆沤肥还田,为茶叶提供养分,改善茶园的土壤结构,有利于茶叶生长。还可在秋冬季套种蔬菜,“以短养长”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提高茶叶品质。

“近年来,我们结合山区实际,积极探索‘小田变大田、陡坡变平缓、瘦壳田变肥沃田’新模式,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有效解决了山区耕地地块分散、坡陡土薄、灌溉不便等问题,提升耕地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三区’倾斜,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能够真正用于粮食生产。还注重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推动高标准农田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推行‘宜菜则菜、宜粮则粮、宜菌则菌’。还将林、农专家请进来,指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以林地套种农作物,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竹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丽媛说。

据统计,2019年以来,竹山县累计投入资金14663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1.43万亩。

严守红线 端牢饭碗在手中

9月初,竹山县宝丰镇喻家塔村、曹家湾村240亩水田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这些水田曾被改作葡萄园,但种葡萄收效一直不好。2022年,两村将葡萄园恢复为农田后,按一季水稻和一季油菜的接茬模式种植,获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种植的品牌稻谷,加工成“黄栗大米”,味道香,口感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今年,宝丰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82698亩,这得益于竹山县良田“非粮化”整治工作的深入推动。

为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竹山县通过明确乡镇耕地保护责任、构建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等措施,形成了“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模式。

“撂荒地整改后变成良田,不仅保护了耕地资源,还带来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近日,竹山县潘口乡耕地流失整改工作专班深入实地察看撂荒地整改工作进度。

近年来,该乡坚持做优生态农业、整改耕地流失问题、深化耕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竹山县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按“一图一表一节点”方式逐级分解下达,落实到地块图斑,实行销号管理,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同时,该县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地块和责任人。

在加强耕地用途管制方面,竹山县推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永久基本农田禁止闲置、荒芜,不得用于挖塘养鱼和发展林果业等。竹山县政府把耕地保护和耕地流失整改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兑现奖惩。县纪委监委、两办督查室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监督,对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整改不达标的乡镇,严肃追责问责。

耕地保护“质”“数”并举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驾护航。2023年,竹山县粮食总产量15.01万吨,与2022年比,增幅1.9%;2024年,竹山县夏季粮食总产量为3.5万吨,较2023年同期持平,增幅位居十堰市各县(市、区)前列。

策划:湖北省自然资源厅

撰文:冯家斌 费华桥 石濡华 杨亮

供图:竹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石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