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家属柯国兴手捧父亲画像,第一次与父亲合影。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张益游 明月新
“爸!我一辈子都在盼着想见您,今天终于见到您的样子啦!”
10月12日,在阳新县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当烈士家属柯国兴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亲人画像时,泪如泉涌。
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阳新县共有20余万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成为全国著名的烈士县。该县村村有烈士,镇镇有陵园。可是,大多数英烈只有名字和零星的文字介绍留世。因很多英烈没有留下照片,他们的后人有的一生都不知道他们的模样。
今年,由阳新县委宣传部牵头,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档案馆、县文旅局等单位携手,开展用新技术为无照片烈士画像并制作照片赠送给烈士家属的活动,英烈后人们终于见到了先辈的模样。这一活动,有力推动了当地传承红色历史、开展红色教育。
一辈子的寻找
“我是父亲的遗腹子,他参加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今年73岁的柯国兴深情凝望父亲的画像,哽咽着说:“我常常梦见父亲,可是梦中总看不清他的脸,我就着急地总是哭。”
“小时候就知道大伯是个烈士,是个英雄,可是从来没见过他,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领取先辈画像的何衍良,是烈士何兆申的侄子。他坦言:大伯牺牲时,没有遗物遗言,在哪儿牺牲的、尸骨埋葬在哪儿、有没有坟墓,都不知道。
多年来,他和亲人一直在寻找大伯的足迹,翻族谱、查档案、阅读各种名人回忆录,从种种蛛丝马迹中按图索骥,并和堂兄一起开车实地踏访,年近花甲了才大致勾勒出大伯年轻而悲壮的一生:大伯17岁离家参加赤卫队,后编入红十六军,1934年在株木桥战斗中牺牲,年仅23岁。英雄事迹清楚了,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大伯的照片,这成为全家族的遗憾。
在阳新,有很多像柯国兴、何衍良一样的烈士家属们。他们缅怀英雄、思念亲人,可是亲人长什么样,他们大多数人从来没见过。即使是少数见过的,也因为年代久远,对其容貌早已记忆模糊。
阳新县档案馆馆长周平海说,阳新作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特委所在地,为红军长征主力部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组建提供了大量兵源。后来,不少人英勇牺牲。
“阳新籍11238名在册烈士中,有照片的不足500名。”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石磊说,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常常有烈士后人来寻找亲人信息,但总是失望而归,临走时他们常常喃喃地说:“要是有张照片就好了……”望着他们失望的眼神、遗憾的背影,石磊和同事们深切感受到烈士后人对英雄的思念是多么强烈。
339名烈士英容再现
今年春天,一场为无照片烈士找回真实容貌并画像的工作,在阳新县悄然开始了。
阳新县多家职能部门联合行动,抽调精兵强将,并引入广东SEER Design Studio高科技公司,组建了一个跨学科团队。团队中,有对红色历史熟悉的专家,也有作家、画家,还有AI技术专家等。团队创新性地采用遗属基因仿生复原技术,结合AI面部重建与艺术家细腻笔触,复原无照片烈士的容貌。
“搜集烈士资料,是画像成功的关键。”石磊介绍,团队深入档案馆、图书馆,并联系烈士家属,收集烈士的文字记载、遗物、老照片等,分析整理他们参加革命时的年龄及牺牲时的地点、职务等。这些资料,能帮助创作者更好地理解烈士的外貌特征和时代背景。
“同时,采集烈士直系亲属,或三代以内旁系亲属的基因信息,采用遗属基因仿生复原技术有利于还原烈士的容貌。”该团队AI技术专家郑谦介绍,技术生成画像初稿后,还要反复测试与修正,结合人工绘制和面部表情增强软件,以确保画像的准确性和情感表达,力求生动地勾勒出烈士生前的长相。
截至目前,阳新县已完成339位无照片烈士的画像工作。339位烈士中,包括阳新籍烈士114位,也包括曾在阳新参加过战斗的江西、湖南、河南、山东等地的革命先烈。
见“照”如见人,带烈士先辈回家
“父亲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见‘照’如见人,我要带父亲回家。”柯国兴捧着父亲的画像说。
“我要将大伯的画像挂在堂屋中间,供后辈们瞻仰。”何衍良说,有了这张画像,家人对先辈的缅怀更立体了,先辈的英容将指引家族后辈代代传承烈士精神,永远爱党爱国、为人民奋斗。
近日,阳新县把339位无照片烈士的画像和事迹,集中展陈在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内。一批又一批烈士家属甚至还有外省烈士家属闻讯而来,祭拜亲人,寄托哀思。
阳新县有关部门把一张张清晰的烈士画像送到家属手中,家属们无比激动和欣慰。今年95岁的富池镇小雅村老人柯亨明,接过父亲、烈士柯道生的画像,一遍又一遍地用手,摩挲着画像上年轻的脸庞,喃喃地说:“这是我爹,是我亲爹……”
“为无照片烈士画像,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来寄托哀思和敬仰,是对革命先辈的纪念和缅怀。”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向勇教授表示,阳新县的这一活动有助于保存和传播烈士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