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荆楚科教界引发热烈反响 2024年07月21日

九峰山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在检查一片芯片晶圆完整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张辉 见习记者 沈早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我省广大科教界人士第一时间学习全会精神,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要求,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构筑更强竞争优势。

把湖北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抓住“牛鼻子”,下好“先手棋”。我省率先在全国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初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

“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谋划部署,是我们开展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说,全省科技系统将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壮大创新发展主力军,开辟未来发展新赛道。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7月17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携手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天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打造的新一代港航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正式通过专家咨询论证。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介绍,武创院专注于链接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和企业,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融合为重点,着力打造“北斗七星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2022年4月启动运行至今,已累计成立专业研究所24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42家、公共服务平台8家,集聚创新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帮助院士专家团队的前沿技术在湖北找到最优应用场景。

“武创院将不折不扣落实好全会要求,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把湖北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李锡玲说。

产学研一体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企业考察时指出,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军说,烽火通信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紧密,已联合武汉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成立“湖北省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打造贯穿基础科研、芯片/设备研发、数字化及产业应用的联合创新平台。企业还参与承建中国信科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聚力培养行业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队伍。今年7月,首批联合培养学生已入职。

“全会传递出令人振奋的信号,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技术、人才资源向企业集聚,为我们培育智慧光网、算力网络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大助力。”曾军说。

“近年来,锐科激光在投资补贴、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发展激励等方面得到许多支持,这是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闫大鹏说,锐科激光将聚焦产业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问题,加快培育研发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主打产品和核心技术,不负党和国家期望。

培养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造福百姓

7月,走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大房坪社区,一栋崭新的3层实验楼、两个实验茶厂和一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映入眼帘。这是全省第一家茶叶科技小院,预计8月投入使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姚明哲是这里的首席专家,他介绍,五峰正依托科技小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计划种植全国优良茶树品种100个。

科技小院是基层一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对农民来说,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找到科技工作者帮忙解决。对科研人员来说,黑板、教材、实验室变成了土地、作物和农舍,农业科技与“三农”需求零距离对接、零费用培训。

“我们将落实全会精神,以茶叶科技小院为平台培养研究生、科技农民等专业技术人才,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力度,助力农民增收。”姚明哲说。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新宇深感责任重大。

“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李新宇说,将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通过长周期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引导支持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战科学“无人区”。同时,积极与科研企业合作,促进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