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红色激荡释放同济澎湃力量 ——党建引领 同济医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04月26日

陈孝平院士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陈氏胰肠吻合技术。

马丁院士团队构建妇科恶性肿瘤精准诊治体系。

汪道文(中)带领团队深入基层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

第十批国家医疗队赴四川阿坝开展义诊。

同济医院锚定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

“格物穷理,同舟共济。”掷地有声的同济院训历经124载风雨洗礼,穿越时空,“声”生不息。自1955年西迁武汉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便在党的领导下屹立华中,惠泽民生,一代代同济人以仁心妙手铸就金色招牌,以卓越理念培养杏林精英,以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担当守护百姓健康的忠诚卫士与引领现代医疗技术的领航先锋,共同演绎医学史诗的恢弘篇章,释放同济澎湃力量。

步入新时代,同济医院更是宛如一座承载家国情怀的医学丰碑,始终与国家发展共振,与民族梦想同行,将人民健康福祉深深镌刻于医者使命之中。以“人民至上”的红色罗盘导航,矢志不渝地开辟中国现代医学跻身世界一流的壮丽之路,驱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巨轮破浪前行。

建大党建体系

“三驾马车”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2023年代表医院诊疗技术难度及收治疑难重症能力的重要指标CMI值同济医院整体提升了25.3%,48个专科规模化开展门诊日间诊疗累计服务患者7.05万人次……

翻开同济医院2023年这本满载荣誉与成果的成绩单,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同济精神内核。

医院党委以时代之笔,匠心独运地设计实施“支部建在专科上”的党支部书记责任制、党支部书记参与并集体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以及完善科室民主管理制度的科务小组会制这三大核心运行机制。每年对党组织书记实行“双考核”,既检验其党建工作成效,又评估其在中心业务中的领导力,多方合力构筑起一座坚实的大党建体系堡垒,为医院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撑。

成熟完备的制度体系犹如三驾马车,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将党委做决策管大局的引领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实现党建工作与医疗业务同频共振,为同济精神谱系注入鲜明的时代印记,有力推动医疗质量与效率的双重跃升。

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解决看病中的疑难及危重症救治问题既是老百姓对同济的期盼,亦是同济医院践行公益性、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不懈追求。作为国家队医院,对标“国考”找差距,同济医院靶向破题,精准施策,通过开展提升CMI专项行动,提高疑难及危重症救治水平。CMI指数是代表国际公认的医院治疗疾病的技术难度、收治疑难重症的诊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值越高,代表医疗服务难度系数越高。

医院科学设定各专科年度CMI目标值,对住院病人实行精细化分层分级管理,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就医途径,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有序引流至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倾力优化日间门诊环境,通过医院整体规划与科室内部床位优化,打破病房与门诊之间的壁垒,提升日间门诊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为患者营造更为舒适的就医环境。

作为全国知名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同济医院在新时代着力推进医院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共谱党建、医联融合“协奏曲”。持续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输送优质资源,深化同质共建,提升融合质效。依托医联体平台,专家定期赴合作单位查房指导,引导患者养成良好就医习惯。此外,医院还持续优化线上线下就医流程,推出节假日门诊、手术等多元服务,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患者群体的多样化就医需求,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

如何真正“让病痛止步于同济”?化解“一床难求”是同济医院找到解决中南地区品牌医院看病难的切入口。医院通过实施结构性调整,提升手术占比和四级手术占比,为更多的疑难病症患者服务。床位等紧缺资源更多向四级手术占比高的科室倾斜,推动住院患者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微创外科等技术,提倡加速康复外科,切实降低平均住院日、时间消耗指数,提高医院运行的效率,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降低患者就医费用。

“公立医院首先姓‘公’。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整体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和安全感,是同济医院恪守不渝的追求与使命担当。”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坚定地说。

走双融合路线

“党员挂帅”引领医疗业务再攀新阶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无价、大爱无疆。每当人民生命健康遭到未知病魔侵袭时,同济人总是勇担重任、冲在一线。危急时刻,党员骨干站出来,其他医护人员也纷纷“请战”。

“最危险的,我们上。”“作为党员,我责无旁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武汉成为疫情防控的焦点,同济医院三个院区的2025张重症病床旁,这些铮铮誓言如同定海神针,传递着无比坚定的力量与信念。在抗疫期间,同济医院近2000名党员挺身而出,始终坚守抗疫第一线,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2支国家医疗队并肩作战,共克时艰,全力以赴提升治愈率,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诠释党员担当。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是党员和学科带头人的担当”,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医院内科学系名誉主任汪道文肯定地说,“党员,是医护人员们行动的‘定盘星’。”

2014年,汪道文带领团队开始对暴发性心肌炎进行攻关。耗时3年心血,汪道文团队在全世界缺少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暴发性心肌炎“病魔”前,提出全新的发病机制理论,制定了“以生命支持为一体的综合救治方案”,将疾病死亡率从50%以上降至5%以内,还发表了首个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在国际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提供罕见的“中国指南”。

“这一仗”打下来,汪道文对之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党员在前、骨干带头,这支队伍靠得住!”

从繁华的城市社区到广袤的农村大地,从黄石市的大街小巷到红安县的田间坝头,心内科团队紧跟汪道文的步伐,走遍47个乡村和48个村试点。自2018年3月起,心内科团队便开启高血压防治项目,对6694位居民进行血压筛查,建立起高血压慢病大数据管理跟踪平台;对3416名高血压患者实行点对点干预。3年跟踪管理下来,村民们血压控制的达标率实现跨越式的提升,由最初的29.7%提升至76.96%。

“让全国每个地区的病人都能通过新技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主任王桂华说,作为医生,始终将护佑生命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党员,永远有使命感。如何将现代科技运用于现代医学,推动医学发展,是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使命。一项项创新成果,不断突破着人们对医疗技术的认知。

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诊断和治疗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根治的途径,但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致命并发症——胰瘘,使手术总病死率高达20%,使胰腺癌成为全球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重大难题。

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首创“陈氏胰肠吻合”技术,为胰腺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在他的引领下,支部党员勇挑重担,推动全国范围内普及原创尖端肝胆胰技术,举办大型公益义诊足迹遍及全国,为近百名困难群众免费手术。开展免费培训以助力全国青年医师培养,倡导加速康复理念,提升基层地区的医疗水平,逐步锻造出一支秉持“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精神的红色党员队伍。

“既要业务精,也要政治强。”这是同济医院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今年3月,陈孝平带领的同济医院普通外科一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

党员挂帅,推动党建与医疗双融合,让同济加速攀登业务新高峰,淬炼着服务中南的同济人。如今,同济医院临床医技支部书记队伍实现高级职称或研究生学历100%、主系列人员100%、担任科室负责人100%。科室业务带头人身兼党务与业务双重重任,50%临床科室主任担任党内职务,60%科级以上干部具有各级党组织任职经历……由这支党员干部引领的同济队伍,在中南大地累计救治患者逾亿人次,以卓越的医疗技术,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施党管人才战略

群英荟萃共助医疗科技创新攻坚

浩瀚杏林,人才是这片林中撑起医学天地的关键。同济深知,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于是,一幅关乎未来、关乎生命的人才培养画卷,在同济这片沃土上徐徐展开。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充分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一堂。同时,医院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政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激发人才培养活力,让一批批“红色先锋”结合临床需求服务科技创新,为技术攻关、项目研发注入“红色动能”。

“很多中国人特殊的疾病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专家来解决,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不断地深入基层,不断探索妇科肿瘤的发病原因,探索出了科学的筛查手段”。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同济医院妇科肿瘤一党支部书记孙朝阳所说的,是他所在的妇产科团队。

在那里,马丁院士团队原创研发了“宫颈疾病及宫颈癌精准筛查检测体系”,为宫颈疾病及宫颈癌的筛查提供了风险分层、全程管理的精准手段,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基于液相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更是全球首个用于HPV整合检测的体外诊断试剂盒。

在同济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教授团队创新发明并开发的“心脏不停跳心肌切除器”,以及以此为基础开创的经心尖心脏不停跳室间隔心肌切除手术,是完全由中国医生原创的重大科研转化成果。

在同济老年医学科,张存泰教授在心血管与老年健康交叉领域找到了破解“长寿密码”的关键线索,作为首席专家联合全国17家科研单位获得“老年血管形态功能变化的评估与干预措施研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

在神经内科,王伟教授团队通过100余万人的大数据研究,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慢病防控体系,为卒中等慢病防治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同济医院内,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以前瞻性的视野、坚韧的毅力与卓越的智慧,不断刷新医疗科技创新的高度,生动诠释着医疗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和无穷魅力。

同济人始终秉持强烈的使命感,用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奉献精神,奋力推动医学事业向前发展,这不仅是同济人的职业信念,更是他们的人生信条。

“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靠事业。”感染科主任宁琴教授便是同济医院提出创建国际一流医院战略后,成功引进并充分发挥其专业所能的杰出人才之一。如今,她通过医院搭建的各类科研平台,培养出一批批思路清晰、锐意创新的青年科研精英,其中包括国家级青年人才、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及武汉英才优秀人才等。

凝聚人才战斗力,方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宁琴的引领下,团队通过实施“海洋计划”等系列重大科技项目,不仅在病毒性肝炎防治新理念、新方法、发病新机制和预警预测体系构建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还成功开创了病毒性肝炎诊治的新纪元。由宁琴团队主导制定的首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专家共识,显著提高了慢性乙肝患者的治愈率,标志着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创新成果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更应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加强科技创新,必须打通创新与应用的壁垒,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

2023年,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东湖论坛”上,同济医院20多项成果亮相,其中19项为医工合作项目。人乳头瘤病毒基因整合核酸检测试剂盒、子宫内膜癌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慢性鼻窦炎诊疗智能协同系统、暴发性心肌炎综合救治方案、儿童健康监测和疾病筛查监测装备、放射医技智慧服务平台等一批创新性成果,已广泛应用或即将应用于临床,为更多患者服务。

作为公立医院的国家队,同济医院通过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医工与医理结合、临床需求与市场结合,不断开展基于临床需求的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动临床医疗技术持续迭代升级。

一手抓医疗人才培养,一手培育壮大新兴医疗科技、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既育新枝栽新苗,也让老树发新芽,才能让医疗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目前,医院形成了两院院士领衔、名医名家荟萃的人才格局,一大批专家、教授享誉海内外。以这些人才为核心的同济队伍,共同构成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承红色文化基因

医院凝聚精神动力践行“同舟共济”

1900年,一家仅有20张病床的医院在上海创办,名为同济医院。1955年,一批胸怀家国情怀的同济人,听从党的指挥,背上行囊告别家乡,从黄浦江畔迁至汉江之滨,只为“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的情怀;从城市到荒地,只因“国家需要我们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的信念。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外科教授裘法祖院士的这句名言一直勉励着医学生们潜心研习,踏实前行,力求德才兼备。于医生而言,医学专业技术固然至关重要,但人文情怀、沟通技巧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样必不可少。

迁汉69年来,同济医务工作者始终把护佑生命放在第一位,怀揣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尚情怀,在默默奉献中生动诠释着“同济精神”。薪火相传的“迁汉精神”和“同济精神”是同济医院独特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这股红色血脉绵延不绝,代代相传?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第二临床学院院长胡俊波给出答案:“我们要将思政和传承融入每一堂课中,让红色文化基因如春雨润物般渗透至每一位医学生的灵魂深处。”

“始终坚持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的原则,以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务实态度,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医院将自身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充分融入日常医学教育体系,精心梳理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023年,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开始编写,同济医院12名专家担任各部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总人数位列全国医院第一。多名专家承担这套被誉为医学“干细胞教材”的编写工作,离不开同济医院深厚的医学技术与教学理念的积淀。

“此外,为深入传承‘严谨求实、开拓创新、一心赴救、精益求精’的同济精神和‘胸怀全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护佑生命’的迁汉精神,医院特别开展了特色党员培训品牌‘同舟共济 四史同行’教育实践”。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说,医院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脉络为基石,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育身边人的方式,深度挖掘并创新结合医院历史和“四史”展现同济独特的文化底蕴与价值理念。

作为全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先行者,同济医院在强院建设的新征程上,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赓续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以高质量医疗服务回应人民期待,以人才战略筑基医学高峰,以红色文化凝聚精神动力,致力做好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为推动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持续贡献力量。

策划:蔡敏 蔡雄 常宇 陈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