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中南民族大学构建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12日

校园风景一隅。

学校正大门。

学校体育馆。

学校教学楼。

校园风景。

中南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共建高校。

该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科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形成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为该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进入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中南民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强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科建设水平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共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等8个学科上榜,其中民族学被评为A类学科。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2019年,公共管理、药学、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被遴选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021年,学校获批语言文学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生物资源与环境工程、智能通信与泛在计算、区域发展与数字治理等4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

该校不断加强学位点建设与内涵发展。2018年,新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2021年,获批化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在民族学下自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并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标准进行建设管理;2023年,服务国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重大需求,在法学下新增国际法学科。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强化学科教学(思政)的招生与培养。目前,该校拥有4个学术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类别授权点,学位点的建设规模与布局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抢抓新机遇,开创新格局。中南民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和国家民委相关文件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学科专业体系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推动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服务国家战略,围绕学校主线工作,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引领全校学科专业转型升级。

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国家民委的战略部署与工作要求,也是中南民族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主线工作的重要基础。该校按一级学科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从顶层设计、条件支撑、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并以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为依托,支持多学科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向交叉学科纵深发展。以高水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引领全校学科专业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功能,持续深化学科专业转型升级与调整优化。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充分发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

中南民族大学积极组织新一轮学位点申报,向理工农医教育学科倾斜,力争实现博士点申报的新突破,申报增列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学科专业。按照“国家战略、社会急需、学校使命、特色鲜明”的原则,积极布局交叉学科,培育学科增长点。强化理工农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进一步扩大招生与培养规模,大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持续深化人文学科改革,突出实用性,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以学科评估分析报告和专业学位评估报告为抓手,突出问题导向,推进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针对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报告和专业学位评估报告提出的意见,中南民族大学进行专题研究,深入分析研判各学科专业发展态势、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晰了工作思路与改革举措,并且据此制定了整改方案,用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建设工作。该校将通过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扩大学生出国出境交流学习规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创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等措施,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强学科与学位点考核评估,推进深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促进学科专业体系优化与整体水平提升。

中南民族大学加强学科专业自评,把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际贡献作为检验学科专业调整成效的根本标准,引导各学科专业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学校主线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学位点专项核验与周期性合格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充分研判各学位点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适时撤销招生就业不好、建设质量差的学位点,增列社会需求强烈的学科专业。积极组织参加全国高校学科评估,鼓励学科参与竞争,努力办出水平。

中南民族大学将继续围绕“四个服务”办学要求,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属于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40年来,该学科持续围绕科技发展前沿、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新时期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依托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4个学科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医疗与计算机视觉)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

在推进教学科研工作方面,拥有21名教授,10名博士生导师,65名硕士生导师,省部级及以上人才22人次。近5年,承担了国家级项目53项,在CCF推荐A类等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92篇,授权发明专利110项。获省科技奖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智慧农业成果已在武陵山片区和边疆地区的13个省区市和50多个县市得到转化和推广,为200多个示范基地、3000多家新型农业主体以及超过10万的农户提供了智慧农业服务。

在培养工科创新人才方面,注重产教融合,与华为、百度、腾讯、金山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引企入校,共建鲲鹏&昇腾产教融合育人基地,打造先进计算与智能光电现代产业学院,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各民族高层次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民族高校中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最大“集散地”。

该学科坚持教学科研与党建思政融合共创,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共融,坚持升学深造与优质就业共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萌发于党中央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起步于1951年建校之初的干部训练班,2008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点。

该学科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民族历史观、中东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策与实践、“大思政课”建设等方面形成鲜明研究特色,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四个学科方向。

该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35人,有各类人才称号近30人次。2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1人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

该学科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近1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0项;获教育部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50余项。以“导航杯”为品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获2019年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形势与政策》《社会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少数民族共同抗战虚拟仿真实验》分别为2020年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国家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生物学一级学科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由1988年创办的生物化学专业发展而来。学院学科发展聚焦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服务生物产业、生物育种、生物医药大健康等国家战略,长期致力于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民族地区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和帮扶。

该学院具备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湖北省品牌专业。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21年,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立足民族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着力培养志愿服务民族地区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型本硕博专门人才。

该学院现有63名专任教师。高级职称41人,博士生导师11人,20人次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拥有近2万平方米的实验大楼,拥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有1个人脑资源库、1个中国民族地区特色生物资源大数据中心、5个自然保护区实验基地、20个校企共建实验平台和5个研究生工作站。近3年承担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合同经费3000余万元,以“政用产学研”促协同发展。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教育学一级学科

“不同杯子中的水温为什么变化速度不同?”在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开展的“石榴籽·同心乐学”社会服务主题活动《保温的奥秘》课堂上,作为主讲的小学教育实验班本科生以激趣探究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动手探寻保温杯的神奇原理。迄今为止,该主题活动共开展了22期,涉及86个主题,累计服务中小学生5300余人次。

这只是教育学院开展众多社会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自建院以来,该学院秉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多次承担“国培”和“省培”计划项目和武汉市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项目,服务区域基础教育教师近万人,服务武汉市多所中小学,为湖北民族地区和武汉市地方基础教育提供教学咨询、技术支持、心理测评、心理辅导等服务近百次,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获得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的一致好评。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学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平台。目前,学院拥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等3个本科专业和小学教育实验班,其中教育学专业入选2019年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心理学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教师协同育人计划”。

民族学一级学科

民族学是中南民族大学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曾经先后被评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湖北省一流学科。民族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北省特色优势专业。

目前,民族学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设立有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民族学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四,第四轮学科评估档次为“A-”档(实际排名为第三),位于该学科的全国前列。

该学科形成了适应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专职研究人员8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余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

民族学学科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策、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散杂居与城市民族问题、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区域发展领域的整体成果国内领先,成为该校民族学的特色优势研究领域,连续数年承担国家民委《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估报告》编制工作。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最新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研究”“南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项目;主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民族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指导鄂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编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等,成为该校民族学学科新的优势领域。

药学一级学科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药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民族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有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拥有民族药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坚持国家需要、产业需求、行业应用导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扎实基础、实践能力、研发视野,回得去、用得上、适应产业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开发需要的高层次药学人才,涌现一大批先进典型。人才培养经验成果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

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菌物药、民族药、天然药为重点研究方向,形成了完整的新药研发体系,菌物药和民族药研究长期保持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已发现的系列候选新药进入临床前研究;柏金颗粒和乳藤胶囊分别获批1.1类中药创新药临床批件,合作研发香果健消胶囊、血塞通口腔崩解片、龙血竭分散片等6个新药;制定艾叶国际标准,助推湖北蕲艾产业升值60亿元;天然来源的新靶点抗凝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国际首创iXase抑制剂类抗凝药LFG53成功获中、美临床批件;创制用于中药质量安全和产地溯源免仪器检测的试剂盒和对应的手机APP,并建立10余种道地药材品质与土壤因子关系图谱平台及其产地溯源AI系统。近5年,主持包括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项目(课题)7项在内的国家级项目80余项,到账经费超1亿元。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民族学一级学科自设的二级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及其中国化、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和实践研究、培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才、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政治学、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交叉发展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运用以上学科的理论方法聚焦共同性和共同体的研究,是学理性、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独特优势。

该学科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产物。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展示着勃发的生命力。该学科按一级学科提级管理。学科拥有一大批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产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近3年累计承担国家级社科项目11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承担省部级社科项目8项;有2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学科致力于培养从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和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