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习近平文化思想 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23年11月21日

□ 董慧

阅读提要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成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汇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

近日召开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动湖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融通、中国与世界相关联的深层逻辑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在理论上回答了如何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现代化实践的重大问题,又在实践上助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新境界,其本身也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完善;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融通,是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其本身就代表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积淀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融会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中国与世界的关联,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这一特定时代场域,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把握人类社会各种文明的不同贡献,洞悉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必然结果。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成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我们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指引

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实践是人类文明变迁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事业上深谋远虑,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激发、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新的文化使命,意味着不是简单地接受中华文明传统,而是要对中华文明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关系到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需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打开思想和文化主动。“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我们既要全面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依据,是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构成现代文明的中国表达,又要全面深入把握中华文明传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起点,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推陈出新,构成了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命脉。“两个结合”体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对文化创新方法论的掌握,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创新中华文化的极大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新的文化使命的自觉担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经由“两个结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通转化,既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要坚持守正创新,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根基。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守正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基于时代发展方位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结合与融通,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

要坚持凝心铸魂,筑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了大气磅礴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形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和民族气节,饱含着中华民族的独特追求,筑牢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源泉。

要坚定文化自信,激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推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所具有的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核。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养分来源,积淀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要锚定强国目标,强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文化历史性进步的大势所趋,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要求。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以更强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以更实举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合理价值的追求。文明交流互鉴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载体,推动着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从理论知识领域深入到实践交往领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通过“两个结合”建设,也要在借鉴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中建设。

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人类社会既生成于多样性文明的交织融合,又发展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促。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交往的前提条件,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可能。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使得不同文明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以兼收并蓄的包容胸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要巩固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立足中华文明、植根中国大地建立起来的,它既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也是中国实践的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引领时代发展的强大的自主性、创造性。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过程就是文化主体性不断塑造、完善、巩固、变革的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就要在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既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文明浪潮,又以丰富多样的途径向世界展现中国气派。

要激活文化话语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国际对话与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历史和现实也表明,抛弃了自己历史文化的国家、民族,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话语权集中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观念、文化追求和价值理念,而国际话语权则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实力、地位,其中文化话语权至关重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激活文化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