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湖北师范大学校园。
湖师学子参与杭州第19届亚运会闭幕式演绎舞蹈《荷桂共生辉》,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校生连续三届蝉联全国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
2016年学校获评“先进孔子学院奖”。
水上莲花大剧院。
2023年11月18日,湖北师范大学将迎来五十华诞。
千年炉火燎燃的文明圣地,万里奔腾不息的长江之滨,青山湖畔,凤凰山麓,坐落着一所朝气蓬勃的高等师范院校——湖北师范大学。
“50年来,沧桑砺洗,蕴积涵育,一代代湖师人风雨兼程、薪火相传,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栉风沐雨育桃李,踔厉奋发谱新篇,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水平的师范大学,书写了一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奋斗史。”湖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宏说。
使命熔铸 在开拓中凝聚力量
1973年,一群献身教育事业的拓荒者怀抱着教育梦想,在我国教育理论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华中师范学院教务长邵达成先生的带领下,28位创业前辈继承抗大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以“宁可少活十年,也要把学校办起来”的斗志,带着3000余册图书资料,80把拐手椅,40张双人床,6个书柜,2.4万元办校经费,从地处省城武汉的部属院校华中师范学院出发,乘坐一辆敞篷车,风尘仆仆地来到脚下这片不到60亩的土地上,凭借1700多平方米的破旧平房,创办了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
在全院师生员工大会上,首任校长邵达成慷慨激昂地说:“我们都有一双手!凭这双手,就可以创造一切。”创业先贤怀着对教育使命的担当、对师范事业的忠诚,白天干活、晚上治学,“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边建校舍,边引人才,边抓招生,边强教学,硬是在“不可能中”办起了一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7月建校、8月招生、9月开学。来自黄石、大冶地区的首届70位学生的入校,为新生的学校带来无限生机活力。
强教必先强师。学校把知识分子当成宝贵财富,五湖四海“寻宝”“进宝”,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同时主动争取黄石市委、市政府支持,积极为老师们解决后顾之忧。数年之间,从全国十几个省市,二十多所大专院校引进了黄瑞云、吴澄华、李龙等一百多名教师,铸造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1977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274名四年制本科生踏着改革开放初春的阳光,走进了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的校园,学校迎来了有谱有辙、有声有色的办学新时期。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更名为黄石师范学院。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学校党委迅速转变办学思路,及时调整工作重点,集中精力办好师范本科,由此确定了“大学水平、师范特点、地方色彩”的办学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济济一堂,整个校园呈现出一派南北交融、东西荟萃的崭新气象。
回望创业初期栉风沐雨、踔厉奋发的12年,一批批湖师先行者,壮志兴怀,披荆斩棘,靠着穷且益坚、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矢志不渝办好师范,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仅奠定了学院的物质基础,练就了师生的精神面貌,熔铸了“自强不息、尚诚厚德”的湖师精神,更是涵养了“诚毅勤敏”代代相传的校风学风。
逐梦前行 在探索中铸就辉煌
岁月峥嵘,波澜壮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湖北师范大学始终扎根荆楚大地办教育,聚力内涵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一路高歌,逐梦前行,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肩负使命寻发展,筑梦追梦求跨越。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湖北师范学院,深耕师范教育,成为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增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办学层次不断攀升。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师范大学,2018年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办学水平达到新高度。其间合并了湖北省化工学校、青山湖公园,创办了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建立了5所附属学校。现已建设成为以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湖北省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校园占地面积2002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各类图书文献近40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亿元,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达到2万余人,是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园林式单位”。
苍松翠柏花飘香,明宇高楼书声欢。50年来,以本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伴随着晨曦,洒遍校园的角落。纯正的学风,勤奋的学子,塑造了书香飘逸的青春校园。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得到有效突显,教育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工程省级实现全覆盖,学校经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检验和“双一流”的建设,一流专业建设点达到39个,覆盖率突破55%,一流课程达到43门,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建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数学、光学工程、教育学被选为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灯火纸窗字符间,集智攻关意未绝。50年来,学术为先、应用先导的思想如春日的细雨,浸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湖师人不舍昼夜、潜精研思、深稽博考,把教育教学的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学校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积极强化基础性、应用型研究,发挥人才和智慧优势,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深入实施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覆盖区域重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专业集群、学院、专业“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转型发展模式,为区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学校启动“三链联动”计划,吹响了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服务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号角。目前学校建有省部级平台17个,其中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近10年,学校承担各类部级以上项目54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8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50项,累计授权专利515项,SCICSSCI等高质量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200余部,获“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和“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兴贤育才同筑梦,严谨笃学行示范。50年来,学者为大、教师为重的思想如燎原之火,燃起万千学子尊师重教强国情怀。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持续提高人才福利待遇,探索低职高聘机制,深层次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博士教授500余人,获批“楚天学者”38人,湖北产业教授6人,湖北名师4人,校聘“磁湖学者”2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近50%,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超过41%,硕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达82%。大家心怀“国之大者”“省之要事”,立足本职、拼搏奉献,用智慧和汗水,在“争博点、强特色、创一流、促转型”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启智润心促发展,培根铸魂育新人。50年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师魂铸向大地,把理想写上蓝天,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的理念,聚焦“五个思政”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取得大思政育人新成效。创建了思政教育特色品牌“奋进新时代”、红色歌剧《党的女儿》等思政品牌;打造了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结合重要节庆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湖师精神,传承创新“诚毅勤敏”校训内涵,每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000余项,培育出“一路黔行”“献爱儿女”“文化速递”等一批国家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60%以上的毕业生扎根基础教育一线。
扎根中国强自信、弘扬文化促交流。50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16个国家40多所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获批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学校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共建的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拥有8个孔子课堂,辐射160所大中小学,年均在册学员近2万人,先后7次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奖”“先进孔子课堂奖”,现已成为北爱尔兰地区与中国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三十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
匠心铸魂 在坚守中擦亮特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0年来,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高举教师教育大旗,厚植师范情怀,形成了“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办学思想和特色定位,着力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知教乐教善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教师教育是学校最自然的本色、最鲜亮的特色。50年来,学校因师而立,重教而强,办学之初学校就以“以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为己任。上世纪末,开始推行“1123专业素质培养模式”和“1156教师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并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3535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为全省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挥了示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学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师范类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当作学校的“生命工程”“未来工程”和“发展工程”来抓,树牢“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认证理念,对教育学科类和教育类专业建设予以优先建设,11个师范专业接受专业二级认证,占全省认证专业的1/6强。“教育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师范教育学科群”获批“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立项。
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学校注重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环环相扣、强化过程、立足终身,现已建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师范教育+基础教育、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相互贯通的完整的教师教育培养链。2019年,学校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共建乡村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五峰模式。2020年,学校与黄石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主体、多方参与、开放灵活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模式,成为湖北省首个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推进了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共建共享,提供湖师人的智慧。202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优师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围绕“铸师魂、强师能、多方协同”的工作理念,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采取校地双方共同培养模式,全方位提升优师生知识素养能力。2022年,学校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牵头的第4组团的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参与帮扶高校,以互联融通机制,实现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以师之名,生动荆楚。50年来,20余万名毕业生,大多扎根在基础教育战线,逐步成长为中小学优秀教师和骨干,近千名毕业生成为特级教师、省市名师,一大批毕业生扎根在农村中小学,支撑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他们胸怀梦想,从这所“教师摇篮”出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展现着湖师风采,是湖师的骄傲!他们当中,有毕业于中文系的全国人大代表王月娥,长期在国家级贫困县阳新的库岛小学执教,被誉为“库岛红烛”,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杰中青年教师”等称号。在宜昌秭归农村资教的陈春晓,被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多家权威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湖师群体”所展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优秀品质和奋进精神,广受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赞誉,成为活跃在荆楚教育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扬帆远航 在奋进中开创未来
迈进新时代,湖师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昂扬奋进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扎根中国大地,矢志教师教育,以“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奋斗目标为引领,把握“发展和民生”两个重点,坚持“基础教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三个面向,践行“党建为魂、学生为本、学术为先、学者为大”四大理念,打造“活力、特色、美丽、开放、幸福”五个湖师,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文化美校、改革活校”六大战略,“争博点、强特色、创一流、促转型”,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新高度、新境界。
诚毅五十载,勤敏谱新篇!
50年风雨兼程,湖师人初心守望,50年艰苦奋斗,湖师人砥砺奋进,一代又一代湖师人接续奋斗,成就今日之湖师,这是湖师人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决心和信心所在。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湖北师范大学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争博点、强特色、创一流、促转型,与20余万校友携手同心,共同谱写新时代湖北师范大学的新华章,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湖师大新贡献。”湖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雷儒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