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推动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全省5万余名林长踏遍青山履职忙 2023年10月31日

一半山水一半城。宜昌市以林长制为抓手,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宜昌市林长办供图)

咸宁市组织义务植树活动。 (咸宁市林长办供图)

丹江口市石漠化治理。 (通讯员 陶德斌 摄)

林长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两年来,全省52532名林长积极巡林履职,推动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全省各地主动作为,积极创新林长制运行机制,“林长+”百花齐放,形成全社会参与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长效机制,为美丽湖北和“先行区”建设贡献力量。

创新林长制工作机制

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宜昌是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是长江大保护的先行者。

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宜昌市林业主管部门不断创新林长制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奠定生态基础。

“林长+”百花齐放

进入10月,兴山县峡口镇岩岭村村级林长唐志盔忙着巡林,防范森林火险隐患。

今年来,兴山县组建“一长两员”队伍,划定596个管理网格,明确356名村级林长、57名林业监管员、596名网格管护员,确保每一片山林都有人管护。

“统筹推动,林长制体系实现全域覆盖。”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负责人介绍,该市共设立四级林长8010名,形成覆盖全域、分类分区、精准高效的林长制网格化管理体系。当前,宜昌各级林长抓创森,“宜荆荆恩”国家森林城市群、宜昌国家森林城市提档升级、全域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蓬勃开展。

宜昌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林长制实施方案,创新林长制工作机制,总结推广五峰等地“林长制+生态司法”协作机制,形成市域品牌;打造远安“林长+驻村队长”、宜都“推行一树一长,打造古树名市”、兴山“青山工程”等林长制品牌。在全面落实森林资源林长制的基础上,该市将园林绿地纳入林长责任范围,建立社区共管联合机制。

带着问题巡林

5月,宜昌市委书记、市总林长熊征宇巡林,到兴山县树空坪村调研林长制和绿色矿山修复工作。1月,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总林长马泽江在秭归县罗家村巡林,组织市政府研究出台实施方案,在全市实施增花添彩行动。

林长巡林,一期一个主题,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林长制督查考核,促进问题整改。

今年,宜昌发布市、县级总林长令28份,四级林长累计巡林6.6万人次,召开总林长会、林长专题会,研究部署林业重点工作,市县两级林长解决重难点问题172件。在全市各级林长牵头督办下,中华鲟保护区110个问题码头整治、西陵区沙河环境综合治理、长阳林权确权历史遗留等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林长制本质是责任制,必须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宜昌市制定林长制督查考核方案,明确了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首次设立缺项指标本级平均考核办法,解决了县市区工作不一致、考核不平衡的问题。各县市区严格把林长制考核内容纳入工作机制,突出考核重点,真正让督查考核成为推动工作的“风向标”。

宜昌市已形成调研发现问题、清单交办问题、督查整改问题、台账跟踪问题的林长巡林流程式问题管理机制。在省林长办督查考核中,宜昌连续两年被认定为优秀,五峰为全省2022年度激励县。

颜值与价值双提升

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宜昌市着力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城乡颜值。

今年,宜昌市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攻坚提升行动、“双重”项目、长江清江生态廊道建设,完成“两江四水”生态廊道建设生态保护修复3.86万亩。启动增花添彩行动,实施增花添彩项目1119个,打造市民身边的花田花海50万平方米。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宜昌市践行“两山”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木本油料、种苗花卉、特色林果、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特色经济林达29万公顷,2022年林业总产值达到620亿元。

推动林长制在基层落地见效

东宝区首创村级林长办全覆盖

荆门市东宝区地处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52.25%,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东宝区推动林长制在基层落地见效,成为我省2022年林长制激励的七个县(市、区)之一。

首创村级林长办

寒露过后,东宝区马河镇三里岗村会同当阳市育溪镇廖家垭村组织了一次森林防火演练。三里岗村是我省首个成立村级林长制办公室的村集体。

东宝区依靠群众,打通林长制落地“最后一公里”。该区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村级林长办。目前,全区138个有林村全部挂牌建成“六有”标准的村级林长制办公室:有固定场所、有办公设备、有组织机构、有工作制度、有履职记录、有防火物资。

该区与当阳、远安、南漳、宜城等毗邻县市签订森林资源联防联治协议,实行生态共建、林地共巡、灾害共管,打造护林共同体。目前,已联合开展森林防火演练6次、处置森林火情1次、组织巡林36次、解决林地纠纷7起,效果明显。

实施积分考核

东宝区围绕建立网格化体系、制度化巡林、积分制管理,做实做细林长制。该区以乡镇为区域、以村(社区)行政边界为网格,建立林长制网格化管理一级网格9个、二级网格138个、三级网格437个。

该区制定林长巡林记录本、林长巡林发现问题交办单和林长交办问题整改完成情况登记表,明确巡林内容和目标任务。截至目前,三级林长开展巡林1.7万余人次,发现解决重难点问题共132个,问题整改实行闭环,整改率达100%。

作为积分制管理的发源地,东宝区将积分制管理引入林长制考核工作,对区、镇、村三级林长及联系单位实施综合量化考核,定期晒成绩、点问题、排位次。全年积分考核前三名的乡镇分别获得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70分以下的被约谈。

建成国字号森工产业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宝区以全面推进林长制为契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东宝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园区,一条完整的林业森工产业链成型。该区实行“林长+项目”包联服务,引进全国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落户园区,形成“龙头引领、链式发展”格局。

东宝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现代林业湖北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国家东宝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园区”称号。据介绍,东宝绿色家居产业园累计投资达180亿元,已落户规模企业51家,年产值逾80亿元。

“林长+”汇聚资源保护发展合力

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

咸宁地处幕阜山系,是长江中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

近年来,咸宁市以林长制为引领,全方位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着力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

压实林长责任

6月7日,咸宁市委书记、市总林长孟祥伟到咸安区官埠桥镇官埠村巡林,调研林长制工作。7月25日,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总林长杨军到通城县开展巡林工作,检查督导林长制工作落实、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

党政领导负责制是林长制的核心,领导带头巡林,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自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咸宁市高站位推进,压实林长责任,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级林长专题会议等各类会议10余次,研究部署林长制工作,制定《实施“五绿”并进建设绿美咸宁行动方案(2022—2026年)》,从“爱绿、护绿、增绿、活绿、富绿”五个维度进行部署,全力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

建立督查考核机制

林长巡林,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咸宁市级林长按照每季度常态巡、防火期重点巡、具体问题机动巡的要求,积极履职。巡林前,市林长办印发提醒函,将每季度巡林重点工作及上季度巡林解决问题结果形成清单,告知林长;巡林后,印发督办函,将林长巡林发现的问题形成清单告知属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按期整改并给予回复。两年来,为解决森林督查、林地纠纷、林业重点项目推进等难点问题,市总林长下发4项林长命令,各市级副总林长开展专项督办20余次。

该市由市委督查室牵头,市林长办协调,建立林长制常态化专项督查机制,督查结果作为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市林长制成员单位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林长+”形成社会合力

“林长+”,成为林长制的显著特色。

目前,咸宁市建立“林长+部门”“林长+检察长”“林长+警员”“林长+企业”等机制,汇聚部门和社会力量,形成保护森林资源的强大合力。

27家市直成员单位各司其职,为林长制工作“搭台唱戏”。市财政局对林业部门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市教育局支持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

林长制在咸宁各地深入推进,百花齐放。咸安区人民检察院开展古桂花树巡查,通过召开专项听证会、立案调查等途径,依法解决古桂花树养护责任人不明确、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赤壁市林业局与市检察院建立“林长+检察长”协助机制,与市人民法院建立“林长+法庭”协助机制,与市公安局建立“林长+警长”联勤机制,有力地推进林长制走深做实。通山县在“一长两员”(林长+护林员+森林资源监管员)的基础上,将基层派出所警员和“一村一辅警”纳入网格化管护体系。嘉鱼县建立“林长+企业”协作机制,向企业林长发放聘书,共建政企协作保护森林资源新格局。

探索治山理水新路径

丹江口精心呵护一库碧水

10月9日,在省政府举行的全省荒山绿化和森林防火工作部署视频会上,丹江口市交流林长制工作经验。

近年来,丹江口市以林长制统领林业各项工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担当“一库碧水永续北送”重大使命。

治山理水生态美

7月,丹江口市石鼓镇“火焰山”生态修复与治理典型案例连续两次登上央视新闻频道。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库区,林业人员摸索出“挖窝、移土、砌石”的生态修复经验,曾经的“火焰山”如今披上“绿装”。

林长巡林“保水”。丹江口市拓展林长履职方式和途径,探索“两制协同、双长联动”治山理水新路径。422名三级林长带领106名专职护林员、1800名生态护林员和216名志愿林长,在履行巡山护林职责的同时,同步开展水库岸线巡护。强化“林长+河湖长”部门协同,购买3艘大型枯枝(蓝藻)打捞干化一体船,用于丹江口库区枯枝等漂浮物清理,已累计清理线下淹死林木4157吨,有效保障了水质安全。

生态修复“固水”。丹江口市加强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持续对石漠化地区进行植绿补绿,今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4.57平方公里,涵养水源150余万立方米。

国土绿化“守水”。该市实施林相季相改造和“双重”项目,以丹江口库区2313公里库岸线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充分发挥林木防沙减尘作用,在库区临水1公里范围内持续推进绿化美化,绿化率达82.5%。稳中向好的大气质量大大降低沙尘等杂质吹入库区的浓度,进一步保护了库区水质。

治山方略有智慧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生态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丹江口市克服重重困难,为林长制插上“智慧之翼”。该市自筹13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发“智慧林长制综合管理平台”,设置178路视频网络,可实现对全市80%以上的森林资源进行监控,推进林长制数字治理能力建设。

治山富民两相宜

落实“十年禁捕”部署,该市1万多名退捕渔民“洗脚上岸”。为了妥善安置渔民,422名三级林长与退捕渔民结对帮扶,发展林业经济。如今,以六里坪镇为代表的油茶小镇和以习家店镇为代表的森林康养小镇初具雏形,近千名退捕渔民实现从渔业经济向林业经济“跨界”。

今年,丹江口市新改建油橄榄、油茶等特色产业基地1.65万亩,全市木本油料基地达到8.8万亩,绿色经济为一库碧水提供坚强支撑。

本版文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训前

通讯员 董家圣 张果 刘晓宁 赵莉

王世忠 卢海珍 杨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