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青年女科学家、武汉协和医院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 用蚕丝为患者造“神经导管” 2022年12月09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再生医学中心内,王琳正在观察丝胶生物材料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通讯员 李悔 杨倩倩

楷模名片

王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10年前,王琳留学回国创立华中地区首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她带领团队通过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丝胶的生物医学价值,系列原创工作使我国在该领域迈入国际前沿。

11月16日,华中地区首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内,研究人员将淡黄色的、黏丝状的“胶水”涂抹在实验动物创面处,按压十几秒后,伤口被牢固地及时“封堵”,不断流出的鲜血被及时止住,这款黏性超强的“生物胶水”出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琳教授研究团队。

“这款仿生胶水,有望转化为一种新的无缝线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有效闭合伤口并加速患者创面愈合。”王琳信心满怀。

10年前,王琳放弃海外优越生活,王琳毅然回国投身医学事业。10年来,她在再生医学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努力让研发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不久前,王琳上榜“荆楚楷模”月度人物。

“祖国对我有无穷向心力”

王琳出生于医学之家,从小便受到父母熏陶,立志成为一名医者。

上世纪90年代初,父亲去德国攻读医学博士,她随同前往。学成之后,父亲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条件,选择回国,这给年幼的王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5年,王琳以优异成绩赴美国布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工作,并在“骨骼肌的再生修复”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

2011年,王琳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毅然决定立即回国,投身祖国的医学事业。“祖国对我具有无穷的向心力,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她这样总结自己的报国之心。

当时,国内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王琳怀揣着“寻找有价值的再生医学材料,解除患者病痛”的初心回到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了华中地区第一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倾心投入再生医学关键生物材料研发。

对于她看来,作出这样的选择很自然。“国家给我们青年科研人才特别大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也要用更多科研创新成果回报祖国、回报人民。”

勇闯“无人区”,成功提取丝胶蛋白

王琳回国后的第一个课题,便是寻找神经修复的生物材料。

传统的修复方法,不论是自体神经移植还是使用其他合成材料制备的神经移植物,都存在着致损、排异等多种缺陷,修复效果非常有限。

“有没有一种材料既能够起到神经修复作用,又不会给病人带来新的创伤呢?”王琳带领团队试验了上百种材料,一直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在蚕丝中曾经被当作废料处理掉的丝胶,有可能是一种适用于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蚕丝是我国等亚洲国家特有的生物资源,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丝胶的生物医学研究几乎是空白,这可以说是一个“无人区”。

越是如此,越是激发了她的斗志。

在充分验证丝胶蛋白的特性后,难点就锁定在了丝胶的提取——既要保持结构完整,又要保证生物活性。不同的温度、试剂、蚕茧类型,一个条件变了,就需要上百次的重新实验。

一次次重来,一次次优化,王琳和她的团队在实验室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但他们却从未气馁。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3年,她带领团队成功从蚕丝的“废料”中提取丝胶蛋白,使其成为适用于人体组织修复的新型生物材料,也让我国在该领域迈入了国际前列,走出了一条再生医学原始创新的“丝绸之路”。

锚定创伤修复材料,努力实现国产替代

在材料提取成功、性质研究透彻之后,新的目标在应用。

目前,再生医学与创伤修复材料行业由国外巨头垄断,而进口材料价格高,一般家庭难以承受。

一次,一名不到3岁的重度烧伤的男童被送来抢救时,需要大量“可吸收性创伤修复材料”来修复大面积感染性的皮肤创面。

使用进口创面修复材料治疗这种大面积、深度烧伤,至少需要几十万。最终,家属只能放弃。

“减轻患者的痛苦,就是我们不断奋斗的最大动力。创伤修复是群众迫切之需,我们必须尽快在这些领域实现安全、有效的国产替代,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她下定决心,要尽快将丝胶蛋白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

为此,王琳和团队不断创新,一次次向最先进的修复技术进击,不断开拓创新,拓展丝胶生物材料的应用场景。从初始的纯丝胶、到后来的丝胶复合生物材料,如今他们还进一步迭代创新,赋予了丝胶材料更多的新功能以满足不同类型创伤组织修复的需求,部分已被验证可应用于动物的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心肌、皮肤以及骨骼肌等多种组织与器官的创伤修复及治疗。

如今,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琳带领近20人的研究团队,已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30余篇,申请国际及国家发明专利48项。

而她的梦想并未止步——那就是持续拓展丝胶生物材料应用场景,将其研发成一种具有高科技价值的组织工程产品,让再生医学造福更多的百姓。

“科研工作的价值,归根到底要看是否做出了真正有影响力的工作、解决了重要的科学问题;亦或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能够用于造福人类。”王琳表示,接下来,她将不忘初心、勇担使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继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做真正“有用”的科研,惠及更多患者。

点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想王琳教授就是在用她的实际行动写下最生动注脚。

作为导师,她总是将对科研的热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我们因为实验失败感到沮丧时,她也总会给予我们最暖心的安慰与鼓励,“手把手”教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未来,我将继续以她为榜样,摒弃浮躁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在科研为民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邓炎

记者手记

永葆奋斗韧劲和为民初心

□ 曹雯

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彰显的是青年科学家的使命和担当。

探索“沉睡”的“宝藏”,需要的是敢于踏足未知领域的勇气。

在挫折中保持乐观,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股韧劲。

十余年来,王琳在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只有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取得更多研究成果,也才能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多群众。